三国时期,关羽,张飞,曹操,赵云,孙权,刘备周瑜,许褚等等 他们的名字为什么都是两个字的? 三国时期所有的名将
标准版(按蜀国,魏国,吴国,群雄排列,下同):
刘备 关羽 张飞 赵云 马超 诸葛亮 黄月英
曹操 郭嘉 司马懿 夏侯敦 张辽 许褚 甄姬
孙权 甘宁 吕蒙 黄盖 周瑜 大乔 陆逊 孙尚香
华佗 吕布 貂蝉
风包:魏延 黄忠
夏侯渊 曹仁
小乔 周泰
于吉 张角
火包:诸葛亮(卧龙诸葛) 庞统
荀彧 典韦
太史慈
颜良&文丑 (一人) 庞德 袁绍
林包:祝融夫人 孟获
曹丕 徐晃
孙坚 鲁肃
贾诩 董卓
一、吴国名将:
1、周瑜
周瑜(175年-210年),字公瑾,庐江舒县(今安徽省合肥市舒县)人。东汉末年名将,洛阳令周异之子,堂祖父周景、堂叔周忠,都官至太尉。
身体长壮有姿貌、精音律,江东有“曲有误,周郎顾”之语。周瑜少与孙策交好,21岁追随孙策奔赴战场平定江东。孙策遇刺身亡,孙权继任,周瑜将兵赴丧,以中护军与长史张昭共掌众事。建安十三年 (208年),周瑜率军与刘备联合,于赤壁之战中大败曹军,由此奠定了“三分天下”的基础。建安十四年(209年),拜偏将军,领南郡太守。建安十五年(210年)病逝于巴丘,年仅36岁。
2、吕蒙
吕蒙(179年—220年),字子明,东汉末年名将,汝南富陂人(今安徽阜南吕家岗)。
少年时依附姊夫邓当,随孙策为将。以胆气称,累封别部司马。孙权统事后,渐受重用,从破黄祖作先登,封横野中郎将。从围曹仁于南郡,破朱光于皖城,累功拜庐江太守。后进占荆南三郡,计擒郝普,在逍遥津之战中掩护孙权逃生,并于濡须数御魏军,以功除左护军、虎威将军。鲁肃去世后,代守陆口,设计袭取荆州,击败蜀汉名将关羽,使东吴国土面积大增,拜南郡太守,封孱陵侯,受勋殊隆。不久后因病去世,享年四十二岁。
3、陆逊
4、朱然
5、陆抗
二、蜀国名将
1、诸葛亮
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字孔明,号卧龙,徐州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 ,三国时期蜀国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文学家、书法家、发明家。
早年随叔父诸葛玄到荆州,诸葛玄死后,诸葛亮就在襄阳隆中隐居。后刘备三顾茅庐请出诸葛亮,联孙抗曹,于赤壁之战大败曹军。形成三国鼎足之势,又夺占荆州。终因积劳成疾,于蜀建兴十二年(234年)病逝于五丈原(今陕西宝鸡岐山境内),享年54岁。刘禅追封其为忠武侯,后世常以武侯尊称诸葛亮。东晋政权因其军事才能特追封他为武兴王 。
2、关羽
关羽(160-220年),本字长生,后改字云长,河东郡解县(今山西运城)人,东汉末年名将,早期跟随刘备辗转各地,曾被曹操生擒,于白马坡斩杀袁绍大将颜良,与张飞一同被称为万人敌。 [1]
赤壁之战后,刘备助东吴周瑜攻打南郡曹仁,别遣关羽绝北道,阻挡曹操援军,曹仁退走后,关羽被刘备任命为襄阳太守。刘备入益州,关羽留守荆州。
建安二十四年,关羽围襄樊,曹操派于禁前来增援,关羽擒获于禁,斩杀庞德,威震华夏,曹操曾想迁都以避其锐。后曹操派徐晃前来增援,东吴吕蒙又偷袭荆州,关羽腹背受敌,兵败被杀。
3、张飞
4、赵云
5、马超
三、魏国名将
1、曹操
曹操(155年-220年3月15日),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字阿瞒,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 [2] ,三国中曹魏政权的奠基人。
曹操曾担任东汉丞相,后加封魏王,奠定了曹魏立国的基础。去世后谥号为武王。其子曹丕称帝后,追尊为武皇帝,庙号太祖。
2、司马懿
司马懿(179年—251年9月7日),字仲达,河内郡温县孝敬里(今河南省焦作市温县)人。三国时期魏国政治家、军事谋略家,魏国权臣,西晋王朝的奠基人。
司马懿自幼聪明多大略,博学洽闻,伏膺儒教。因曹操出身“赘阉遗丑”,司马懿一度拒绝曹操授予的官职,但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任丞相后,强行辟司马懿为文学掾。因司马懿曾支持曹操称帝,所以逐渐赢得了曹操的信任。司马懿善谋奇策,多次征伐有功,其中最显著的功绩是两次率大军成功抵御诸葛亮北伐和远征平定辽东。对屯田、水利等农耕经济发展有重要贡献。
3、邓艾
4、张辽
5、许褚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三国名将
《汉书·王莽传》中有这样的记载:王莽的长孙叫王宗,要是慢慢地等,等到爷爷和爹爹死了以后,这个王宗是可以当皇帝的,可是,他性子太急,等不得了。自己弄了天子的衣服、帽子,穿上让人画了幅画像,还刻了铜印三枚,与其舅舅合谋,准备抢班夺权。可能力有限,事情暴露了。
尽管是亲孙子,但这事也不能轻饶,王宗一看不好,就自杀了。虽然人死了,但“政治权力”也要剥夺,王莽下了这样一道命令:“宗本名会宗,以制作去二名,今复名会宗。”
这道命令不琢磨是看不出门道的。“制作”就是法令,王宗原来名是两个字,叫“王会宗”,是依法令后改成的“王宗”,现在他犯了法,得再改回去,还叫原来的“王会宗”。
从王莽这道命令可以看出三个问题:一、王莽之前的人名用字数是不受限制的,他自己孙子的名都是两个字。二、王莽上台后,曾经下过“去二名”的“制作”,也就是以法律形式规定不准用双字名。三、人犯罪后,恢复二字名,以示处罚。
由于王莽的法令,从那时起,人们渐渐养成使用单字名的习惯,后来虽然王莽说话不算了,却一直也没有改过来,竟然成为风气,认为用两个字取名是不光彩的事。如果是现在,人人全是单字名,那麻烦可就大了,因为单字名很容易造成重名。但是当时人口并不是很多,人的活动范围、交际范围也有限,单字名并没有对社会造成太大的不良影响。因此,单字名现象得以沿续,一直到三国时代。
那可能是你误解了,古人的名字跟现在人的名字差不多,一个字两个字的都有,你有这种看法可能是你知道的一些古代名人大部分都是一个字而已。如苏轼李白杜甫之类。
像三国时期这样广泛的单名现象,在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读《汉书·王莽传》之后,就会知道此一时期单名之盛,却原来确实是基于王莽的托古改制。据《王莽传》,王莽执掌政权后,想到国家已经平治,只是四方外族还没有什么变化,于是便派遣使者携带金银财宝赠给匈奴单于,冀其归服来朝。单于囊知牙斯出于感激之情,向汉朝报告说,听说你们讥诮二名,我原名囊知牙斯,现在改名知,以效法你们的制度。后来囊知牙斯与汉朝不和,起兵造反,王莽平息后就将其名改称降奴单于,且恢复原名。王莽篡政后,对宗族戚室也是这样,他的长孙王宗私自刻铜印三枚,又画有穿着天子服饰、戴着天子冠冕的画像,与其舅合谋,有觊觎祖父大位的企图。事情败露之后,王宗自杀。王莽在宣布对王宗的处理结果中说到:王宗本来名叫王会宗,因为制度规定要取消双名,现在恢复原名。
从以上的例子可以看出,双名改单名,可显示朝廷的恩宠;而恢复双名,则又表示了一种惩罚。皇家官府对单双名态度分明,在社会上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王莽政权垮台后虽再也没有哪一个帝王明令禁止双名,但由此却造成了后汉及三国时期长达300年之久的单名之盛。一个字是根具他在别人的地位不只一个字如帝喾(KU).太康.盘庚。
因为古人的名字一般都是两个字的多,用“字”称呼的时候多,名反而不重要了
这个问题应该和当时社会思想有关系,单字取名可能是当时一种风俗吧。三个字多数也是复姓加一个单名。
古时候中国人的姓氏是这样称呼的
姓甚名谁字什么。好比关羽。姓关名羽字云长。这才是他的全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