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静致远,静能生慧意思是什么 请教“静能生慧”的含义以及出处,谢谢!
指在平静安逸之中增长智慧。愿望太多就增加烦恼,烦恼多了心就无法宁静,就更空虚。在名和利上,不要过分追求“拥有”,要用宁静的心去感受“有”与“无”,“有”带来的安乐是有限的,“无”带来的安乐是无限的。腾出物欲空间,让宁静驻足心中,你就能修炼得内心强大。
心烦意乱,不能宁静,你的思想像狂风吹过的苇草,七零八落;热衷喧闹,拒绝宁静,你的智慧如月迷津渡,雾锁楼台。没有了宁静,也就没有了灵感,文思枯竭,智慧长不出新芽,也守不住曾经。
佛陀把智慧分为三种——“闻慧、思慧、修慧”,最关键的是修慧。通过修习内观可以获得智慧戒、定、慧,是佛陀留给众生的教诲。也是引向顿悟的一条捷径。要拒绝引诱,不再过份专注于外物,心才会达到静定,这就是戒的意义。心清静、意清静,智慧即会涌现。
扩展资料
万物生于静,归于静。宁静,是一种心灵的淡然。在起伏中前行,在平凡中饱满。一任春花秋月,千山暮雪,潮起潮落,风起云涌,皆能安之若素,处之淡然,一笑而过。宁静,是一方净土,不但能带来心灵的感念,更能让生命变得纯粹,让生活变得更加绚丽。
人生的不顺心,往往源于妄想执着,追求了错误的东西。有时我们苦苦的追寻,又执着放不下的事物,其实,往往也不是我们值得争取的。有些苦苦追寻的,往往不是我们生命中真正需要的。我们要做的是让心静下来,心静下来才知道,自己到底想要的是什么。
静能生慧,让心静下来,你才能看淡一切。静中,你才会反观自己,知道哪些行为还需要修正,哪些地方还需要精进,在静中让生命得到滋润,在自观中走向觉悟。让心静下来,你才能学会放下,你放下了,你的心也就静了,心不静,是你没有放下。
静能生慧:在平静安逸之中增长智慧、
佛家语:"灵台清静,静能生慧,慧能生智。”
道家也说 "静能生定,定能生慧 ."
儒家亦认为“静能生慧”。《昭德新编》说:“水静极则形象明,心静极则智慧生。”《延乎答问录》:“盖心下热闹,如何看得道路出?须是静,方看得出。所谓静坐,只是打叠得心下无事,则道理始出。道理即出则心下愈明静矣。”《素问·上古天真论》指出:“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陶弘景说:“静者寿,躁者夭,静而不能养,减寿;躁而能养,延年。”
总之,儒家、佛家、道家都认为,“静能生慧”,“静能开悟”,“静能正道”.
佛陀把智慧分为三种——“闻慧、思慧、修慧”,最关键的是修慧。通过修习内观可以获得智慧
戒、定、慧,是佛陀留给众生的教诲。也是引向顿悟的一条捷径。
要拒绝引诱,不再过份专注於外物,心才会达到静定,这就是戒的意义。心清静、意清静,智慧即会涌现。
后来有人把 '静能生慧,宁静致远 "合为一句.强调修身养性的必要性.
诸葛草庐中门联:淡泊以明志 宁静而致远 此联出自第37回二顾草庐中。刘、关、张三人跟童子进诸葛草庐,至中门,刘备见门上大书一联。其大意是:不追求名利,生活简单朴素,才能显示出自己的志趣;不追求热闹,心境安宁清静,才能达到远大目标。通过此联揭示了诸葛亮的高尚德操。诸葛亮的《诫子书》中有这样两句话:“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本来是排阀句,小说作者以肯定句的形式取代了原来的否定之否定的形式,而用作诸葛草庐的门联。但它仍然还是排偶句而非对偶句,干仄极不和谐。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译文:有道德修养的人,是这样进行修养锻炼的,他们以静思反省来使自己尽善尽美,以俭朴节约财物来培养自己高尚的品德。不清心寡欲就不能使自己的志向明确坚定,不安定清静就不能实现远大理想而长期刻苦学习。要学得真知必须使身心在宁静中研究探讨,人们的才能是从不断的学习中积累起来的;如果不下苦工学习就 不能增长与发扬自己的才干;如果没有坚定不移的意志就不能使学业成功。纵欲放荡、消极怠慢就不能勉励心志使精神振作;冒险草率、急燥不安就不能陶治性情使节操高尚。如果年华与岁月虚度,志愿时日消磨,最终就会像枯枝落叶般一天天衰老下去。这样的人不会为社会所用而有益于社会,只有悲伤地困守在自己的穷家破舍里,到那时再悔也来不及了。(兰溪诸葛村)[注:应网友 武春森要求.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出自诸葛亮54岁时写给他8岁儿子诸葛瞻的《诫子书》。这既是诸葛亮一生经历的总结,更是对他儿子的要求。在这里诸葛亮用的是“双重否定”的句式,以强烈而委婉的语气表现了他对儿子的教诲与无限的期望。用现代话来说:“不把眼前的名利看得轻淡就不会有明确的志向,不能平静安详全神贯注的学习,就不能实现远大的目标”。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诸葛亮运用了《逻辑学》中的“否定之否定规律”来强调他要表达的“淡泊以明志,宁静而志远”。这是一句富含哲理的话。这同“要想取之,必先与之”,“欲达目的,需先迂回曲折”的道理一样,现在的“淡泊”、“宁静”求清净,不想有什么作为,而是要通过学习“明志”,树立远大的志向,待时机成熟就可以“致远”,轰轰烈烈干一番事业。
“淡泊”是一种古老的道家思想,《老子》就曾说“恬淡为上,胜而不美”。后世一直继承赞赏这种“心神恬适”的意境,如白居易在《问秋光》一诗中,“身心转恬泰,烟景弥淡泊”。他反映了作者心无杂念,凝神安适,不限于眼前得失的那种长远而宽阔的境界诫子篇诸葛亮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漫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评论本文节选自《诸葛亮集》为家训。全文的主旨是劝儿子勤学立志,须从谈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荒唐险躁,即扎硬寨,打死仗。这些话看似老生常谈,但出于父子之情,便是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