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的意思是什么?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此句出自诸葛亮《诫子书》,虽非佛经原文,然其义理与佛法深相契合。今依佛教经论,结合儒学思想,分三纲阐释,以期更全面深入地理解其内涵,并为现代人的修行提供借鉴。
一、淡泊明志:离欲见真
(一)少欲知足
《佛遗教经》云:“少欲之人,则无谄曲以求人意。少欲者,心则坦然。”淡泊即离五欲(财色名食睡),如经中阿那律尊者“一钵三衣”而证阿罗汉。在现代社会,人们常常被物质欲望所困扰,追求更多的财富、更高的地位、更奢华的生活享受。然而,这种过度的欲望往往会导致内心的不安和痛苦。少欲知足,不是要人们放弃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而是要人们认识到,真正的幸福和满足并非来自于外在的物质财富,而是来自于内心的平静和满足。当我们能够减少对物质欲望的追求,专注于内心的修养和精神的富足时,我们才能真正感受到生活的美好和意义。
(二)明菩提志
智者大师《摩诃止观》明示:“去奢就俭,志存大道。”真淡泊非消极避世,而是如《华严经》中善财童子“断世间嗜欲,乐菩萨胜行”,以清净心发菩提愿。淡泊并非意味着放弃对事业和理想的追求,而是要以一种更加超脱和豁达的心态去面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和困难。当我们能够摆脱对名利的追求,以一颗平静的心去追求自己的理想和目标时,我们才能真正实现自己的价值和意义。这种追求不是为了个人的名利和私利,而是为了利益众生、利益社会,为了实现更高的理想和目标。
二、宁静致远:定慧等持
(一)止观双运
《圆觉经》曰:“一切如来本起因地,皆依圆照清净觉相,永断无明,方成佛道。”宁静非死寂,实为《大智度论》“般若船在禅定海”之妙喻。如虚云老和尚闭关终南山,于雪中入定,方彻悟心源。在修行的过程中,我们需要通过禅定和观照来达到内心的宁静和清净。禅定可以帮助我们安定身心,排除杂念,使我们能够更加专注地修行和学习。观照则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到自己的内心世界,了解自己的烦恼和执着,从而更好地修行和进步。止观双运,就是将禅定和观照结合起来,通过禅定来安定身心,通过观照来认识自己,从而达到内心的宁静和清净。
(二)照破无明
僧肇《肇论》释:“般若无知而无所不知。”宁静致远的终极境界,即《心经》“照见五蕴皆空”的观照功夫。近代弘一法师闭关泉州,于静默中完成律学巨著,正是“静极光通达”之证。在修行的过程中,我们需要通过观照来照破无明,认识到一切事物的真相和本质。无明是指我们对事物的无知和误解,是我们烦恼和痛苦的根源。通过观照,我们可以认识到一切事物的真相和本质,从而消除无明,达到内心的解脱和自在。这种观照不是简单的思考和分析,而是一种深入的体验和感悟,需要我们在修行的过程中不断地实践和体验。
三、儒佛互证:修行要诀
(一)戒定慧次第
诸葛亮“淡泊-宁静”暗合三学:
淡泊即戒学(离欲持戒)
宁静即定学(摄心入定)
明志致远即慧学(发愿证真)
在修行的过程中,我们需要遵循戒定慧的次第,先通过持戒来净化自己的身心,然后通过禅定来安定自己的身心,最后通过智慧来认识自己的内心世界和事物的真相。戒定慧三学是修行的基础,也是修行的三个阶段,我们需要在修行的过程中不断地实践和体验,逐步提升自己的修行境界。
(二)世间出世间
《维摩诘经》云:“虽处居家,不着三界。”在家菩萨的淡泊,是如庞蕴居士“金玉满堂莫守”的洒脱;致远之志,当如玄奘大师“宁向西天一步死,不向东土半步生”的求法宏愿。修行不仅是在寺庙和道场中进行的,也可以在日常生活中进行。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可以通过持戒、禅定和智慧的修行,来提升自己的修行境界。同时,我们也可以通过积极参与社会活动,为社会做出贡献,来实现自己的价值和意义。这种修行方式既符合佛教的教义,也符合儒家的“入世”思想,是一种非常有意义和价值的修行方式。
佛偈点睛
“五欲淤泥莲自洁,
狂心歇处慧灯明。
万里云程跬步始,
涅槃城在定中寻。”
(化用永嘉禅师“绝学无为闲道人”句)
《大般涅槃经》结云:“修习定者,心调柔故,能知真实。”真正的淡泊是《金刚经》“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妙用,终极宁静乃《楞伽经》“自证圣智”的现量境界。君子修行,当效法佛陀雪山六年淡泊、菩提树下宁静证道之典范。
在现代社会,人们常常被各种欲望和烦恼所困扰,难以找到内心的平静和安宁。通过学习和修行“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的道理,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自己,提升自己的修行境界,从而实现自己的价值和意义。希望这篇文章能够为大家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和借鉴,帮助大家在修行的道路上不断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