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四字名言 道教是不是宗教???

作者&来源:溥翠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2025-10-14
世界三大宗教为什么没有道教~

1 道教本身讲无为,自然,道不轻传,传道一定要传对人,不传非人。不是象佛教一样普渡。
2 政治原因,元时,元当政者信萨满教,藏传佛教,打压汉地文化,元时二次销道藏,毁了除道德经以外全部经典。清也是,大兴文字狱,信仰藏传佛教,压制汉地佛教和道教,只采用已异变的儒家文化,纲常礼教,八股取士。近代更是,中国活力被扼杀而落后,再受西方武力与文化的侵略,西化的影响。道教道家文化还受儒家排斥,不象佛教同样情况下,还可以从外国引进,道教是本土的,内从根上被铲除,外无外源活水,所以,道教是最晚被国外发现的。
3 我国现在是无神论。一系列运动,打倒牛鬼蛇神,文化大革命。要知道,道家道教已几百年没有得到公正对待了。多少人文革中被迫还俗,冤死。现在又是宗教与地方经济,旅游开发挂钩。道教怎么可能正常发展。

道教是中国本土宗教,以“道”为最高信仰。道教在中国古代鬼神崇拜观念上,以黄、老道家思想为理论根据,承袭战国以来的神仙方术衍化形成。
东汉末年出现大量道教组织,著名的有太平道、五斗米道。祖天师张道陵正式创立教团组织,距今已有1800年历史。道教为多神崇拜,尊奉的神仙是将道教对“道”之信仰人格化体现。
道士是道教的神职人员,全国现有住观道士3万余人。宫观是道教徒活动的场所,全国现登记开放的宫观有2千余座。
道教,是发源于古代本土中国春秋战国的方仙道,是一个崇拜诸多神明的多神教原生的宗教形式,主要宗旨是追求长生不死、得道成仙、济世救人。
在古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在现代世界的也积极发展。道家虽然从战国时代即为诸子百家之一,道教把原为道德哲学家神化了。
直到汉朝后期才有教团产生,益州(今四川)的天师道奉老子为太上老君。至南北朝时道教宗教形式逐渐完善。老子李耳(太上老君)是唐室先祖,唐代尊封老子为大道元阙圣祖太上玄元皇帝。

扩展资料:
发端起源
黄帝道教教祖老子把“道”作为宇宙本体、万物规律,是超越时空的神秘存在,以“道”为基点建立道教的神学理论体系;老庄的神秘主义和养生思想所形成的得道成仙思想为道教的核心信仰。注重修炼养生,老子、庄子提出的清静无为、见素抱朴、坐忘守一等修道方法,被教徒所继承发扬。
战国中期的齐国兴盛起了尊崇黄帝和老子的黄老道教,西汉前期的统治者推崇无为而治的黄老之学,造就了“文景之治”的盛世。汉武帝后,黄老学说走向民间,与方仙道合流成黄老道,由政治信仰转变为宗教团体。
孔孟的儒家思想被道教所兼容,构成宗教伦理道德的主体;墨家尊天明鬼、兼爱互助和科技方术等思想与内容,被道教涵盖;《易经》是道士的基本经典,易学理论渗透到神学哲学、符箓丹道和斋醮科仪各方面;先秦道士邹衍的阴阳五行学说,也为道教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两汉黄老道教的《太平经》宣扬气化天地、天人合一、天道承负、乐生好善,以“太平世道”为目标。东汉丹鼎道派魏伯阳的《周易参同契》将易学、黄老、火候三者参合,总结发展了道教的养生炼丹术。
西汉时期,文帝景帝两代(前179—前141)以 “清静无为”之学治理天下,与民修养生息,对于社会的各种生产活动及老百姓的生活,尽量不加干涉,任其自然发展。
遂形成了以黄老道家思想为主的政治学说,世称“人君南面之术”,史学界称这一时期为“文景之治”。是故,黄老之学,蔚然而兴。
黄老学大约产生于战国中期的齐国。除上述“人君南面之术”外,还有阴阳五行思想和神仙思想。
汉武帝刘彻继位以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但又崇信神仙。这时,方士们便更以黄帝附和神仙学说,开始将神仙学与黄老学相结合,言神仙者都托名黄帝。
汉武帝元鼎四年(前113年),汾阴方士于土中得宝鼎献于帝,谓黄帝当年亦得宝鼎,广事封禅,常与神会;又言黄帝为五城十二楼以候神人;又言黄帝且战且学仙,然后与神通,最后骑龙上天。
汉武帝听后十分羡慕,感叹不已地说:“嗟呼!诚得如黄帝,吾视去妻子如脱屐耳!”(《资治通鉴·汉纪十二》)这时,帝王臣子业已把黄帝奉之为神明。
到东汉,人们除继续推崇黄帝外,更是尊崇老子。据《后汉书—楚王英》记载:“英晚节更喜黄老,学为浮屠(佛陀),斋戒祭祀”。汉明帝永平八年(公元65年)给楚王英诏书说:“楚王诵黄老之微言,尚浮屠之仁祠,洁斋三月,与神为誓”。
永平年间(58—75)作过重泉令和元和年间(84—86)作过益州太守的王阜,在《老子圣母碑》中赞曰:“老子者,道也,乃生于无形之先,起于太初之前,行于太素之元,浮游六虚,出入幽冥,观混合之未判,窥清浊之未分。”这时,已将老子尊为“道”的化身。
至东汉桓帝时(147—167),神仙学和黄老学相结合已正式形成黄老道。《后汉书·王涣传》记载:“延熹中,桓帝事黄老道,悉毁诸房祀”。次年,又“亲祀老子于濯龙(宫),设华盖之坐,用郊天乐”。(《后汉书·祭祀志》)这时,老子已成为崇高的最高神灵。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道教

道教四字名言示例:
道法自然 修道养德 上善若水
道尊德贵 清静无为 清心寡欲
守静去欲 至真之道 紫气东来
去伪存真 虚怀若谷 无为和静
随遇而安 贵和守中 至诚感天
奉道行事 心神宁静 仙道贵生
孝忠诚信 乐善好施 济世利人
为善最乐 心旷神怡 事在人为
和光同尘 广种福田 有容乃大
立观度人 宠辱若惊 延年益寿
目击道存 收心炼性 断欲忘情
宁静致远 诚之为贵 天道酬勤
识心见性 正心诚意

  • 道教的至理名言
  • 道教的至理名言包括:“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这句话是道教对宇宙生成论的一种描述,表达了道作为宇宙的本原,通过不断的分化和发展,生成了万物,而万物又都包含着阴阳两种相反相成的力量。“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这句话强调了“名”或“概念”在宇宙和万物生成中的作用,认为在天地

  • 道教的名言名句
  • 道教的名言名句包括:“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此句为老子所言,揭示了道的深邃与玄妙,表明真正的道难以用寻常言语准确描述。“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这句话也出自老子,体现了道家对天地和圣人公正无私的看法,认为它们对待万物和百姓都是一视同仁的。“...

  • 道教名言格言名句大全
  • 道教名言格言名句大全  我来答 1个回答 #国庆必看# 如何制定自己的宝藏出行计划?鲜活且善良丶桃花654 2022-08-21 · 游戏我都懂点儿,问我就对了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116 采纳率:0% 帮助的人:34.6万 我也去答题访问个人页 展开全部 1、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2、治大国,若烹小鲜。

  • 道家霸气的经典名言(道家文化爱好者道教经典语句)
  • 以下是一些道家霸气的经典名言: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这句话表达了道家对于强横霸道行为的警告,强调霸道者终将自食恶果。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这句话揭示了社会道德衰败时仁义才会被强调,以及智慧增长可能伴随虚伪的增多,体现了道家对于社会现象的深刻洞察。

  • 道教励志格言
  • 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固有宗教,并经过长期的历史发展而形成的。有哪些?以下是我分享给大家的关于道教名言格言名句,希望大家喜欢!1 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2 小善不积大德不成,小恶不止终成大罪。3 少私寡欲可以养心,绝淫戒色可以养精。4 欲修仙道必修人道,人道未修仙道远矣。5...

  • 关于道家的励志名言
  • 关于道家的励志名言 1)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老子 2) 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已为人己愈多。——老子 3) 重为轻根,静为躁君。——老子 4) 见素抱朴、少私寡欢。——老子 5) 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老子 6...

  • 道教名言名句禅语
  • 以下是一些道教名言名句及禅语:1. 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也。圣人不病,以其病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 这句话强调了谦虚与自知的重要性。知道自己不知道,是高明的;不知道却自以为知道,是缺点。圣人没有缺点,因为他把缺点当作缺点。正因为他把缺点当作缺点,所以他没有缺点。2. 人之所教...

  • 道教名言名句禅语
  • 以下是一些道教名言名句及禅语: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也。圣人不病,以其病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这句话强调了谦虚和自知之明的重要性。知道自己不知道的,是高明的;不知道却自以为知道,是弊病。圣人没有弊病,因为他把弊病当作弊病。正因为他把弊病当作弊病,所以他没有弊病。人之所教,...

  • 为什么说道士“盛世封山修行,乱世下山救人”?
  • 这句名言曾经网络上流传甚广,但其实道教并非我们想象中那样“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他们也是很关注时事热点的,1938年6月,陈毅率领新四军创建茅山抗日根据地,司令部就设在茅山乾元观,顺吉道长黎遇航和茅山宫观不少道士投身抗日,为部队做向导,送情报,黎遇航道长就当过新四军粮食保管员,...

  • 道教经典语句哲理名言
  • 急躁就会丧失主导。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狂风刮不了一早晨,暴雨下不了一整天。欲致鱼者先通水,欲致鸟者先树木:想要捕鱼,就要先疏通水道;想要招引鸟儿,就要先种植树木。这些道教经典语句和哲理名言,蕴含着深刻的道家思想和智慧,对于理解宇宙、人生以及修身养性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本页内容来自于网友投稿,联系邮箱:god-loveme●163.com(把●换成@)
    Copyright© 老练学习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