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里蜀国有哪些人物? 三国演义中,魏蜀吴的主要人物分别有哪些人~?
1、刘备(161-223),221年至223年在位。蜀汉照烈皇帝,字玄德,涿郡(今河北省涿县)人,汉景帝之子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少年时孤独贫困,与母亲贩鞋子、织草席为生,后与关羽、张飞于桃园结义为异姓兄弟。剿除黄巾军有功,任安喜县尉。经常寄人篱下,先后投靠过公孙瓒、陶谦、曹操、袁绍、刘表等。建安十二年(207),徐庶荐举诸葛亮,刘备三顾茅庐请出诸葛亮为军师,率军攻占了荆州、益州、汉中。于公元221年正式称帝,定都成都,国号汉,年号章武,史称“蜀汉”。在替关羽、张飞报仇时,大举进攻吴国,被东吴陆逊用火攻打败,不久病死于白帝城,享年63岁。
2、诸葛亮,生于公元一八一年,死于公元二三四年。三国时蜀国政治家、军事家、天下奇才。字孔明,琅琊郡(今山东省沂南)人,号“卧龙 ”先生,汉司隶校尉诸葛丰的后代。幼年丧父母,随叔父生活。建安十二年(公元二○七年)被刘备三顾茅芦的诚意感动,出任刘备军师,并帮助刘备占领荆州、益州、汉中,是赤壁大战的主要指挥者之一。刘备在成都称帝后任他为丞相,刘禅继位后封为武乡侯,任益州牧,领军平定南蛮,七擒孟获,并北伐曹操,一生打了无数胜仗。制造“连弩”武器,以及能在山地运输粮草的 “木牛流马”。建兴十二年在与司马懿军相拒时,病死于五丈原(今陕西省岐山县东南)军中,葬于定军山(今陕西省汉中勉县定军山)。
3、关羽(?-220),刘备的义弟,五虎大将排名第一位。字云长,本字长生,河东解县(今山西省临猗西南)人。因战乱而逃亡至涿郡。其后与张飞一起追随刘备。曾在汜水关前斩华雄,虎牢关前战吕布而闻名天下。官渡之战前被俘,被曹操拜为偏军,封汉寿亭侯,为曹杀了袁绍名将颜良、文丑。后千里走单骑,骑坐赤兔马,提一口青龙偃月刀,过五关斩六将,终于回到刘备身边。后攻曹仁于樊城,水淹七军,收降曹操大将于禁,杀庞德,让华佗刮骨疗毒,威名远扬。但终因骄傲轻敌,刚愎自用,兵败麦城,被孙权所杀,死时58岁。一生重情义,智勇双全,武艺绝伦。
4、张飞(?-221),刘备义弟,五虎大将中第二位。字翼德,涿郡(今河北省涿县)人。少时即与关羽共事刘备。曾在虎牢关与关羽、刘备一起迎战吕布。长坂坡桥头上一声吼,吓退曹操百万军。葭萌关夜战马超,一支丈八蛇矛勇冠三军。刘备入川以后拜本骑将军,封西乡侯。公元221年为替二哥关羽报仇,同刘备起兵攻伐东吴。临行前,因鞭挞士卒被部将范疆、张达刺杀,死时只有55岁。
5、公孙瓒,生年不详,死于公元一九九年。字伯圭,辽西令支(今河北迁安)人。曾任中郎将,封都亭侯,幽州牧。参加过攻打黄巾军及讨伐董卓的战争,与袁绍为争夺北方连年交战,建安四年(公元一九九年)被袁绍打败,自焚而死。
6、袁术,生年不详,死于公元一九九年。字公路,袁绍的弟弟。曾任河南尹、虎贲中郎将,南阳太守。因被曹操、袁绍军队攻击,率兵退驻寿春,统治扬州一带。建安二年(公元一九七年)自称皇帝,号仲家。后被曹操打败,忧病而死。
7、孙权,生于公元一八二年,死于公元二五二年。三国时吴国建立者。公元二二九年至二五二年在位。字仲谋,吴郡富春(今浙江省富阳人)。东汉末年,继承哥哥孙策的事业,在张昭、周瑜、鲁肃等人的协助下,联合刘备,在赤壁大败曹操。后又联合曹操攻击蜀国,杀刘备大将关羽,夺取荆州,并在彝陵战役中大败刘备。公元二二九年在湖北武昌(今湖北省鄂州)称帝,国号吴。后迁都建业(今江苏省南京)。在位时,曾派卫温率领万人船队与夷洲(今台湾省)取得联系。死后追封为吴大帝。
8、汉献帝刘协,汉灵帝的儿子。生于公元一八一年,死于公元二三四年。公元一九○年至二二 ○年在位。董卓废少帝刘辩后上台,是董卓的傀儡。王允用连环计杀害董卓后,被李劫走。建安元年(公元一九六年)被曹操迎到许都,成为曹操的傀儡。在位时天下大乱,战火四起。曹操死后,曹丕称帝,献帝被迫退位,改封山阳公。
9、刘表,字景升。生于公元一四二年,死于公元二○八年。历任荆州刺史、镇南将军、荆州牧、封武成侯。刘备的同宗兄弟,生有两个儿子刘琦、刘琮。病死后刘琮继位,投降了曹操。
10、曹操(155年-220年3月15日),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字阿瞒,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三国中曹魏政权的奠基人。
11、赵云:赵云(?-229年),字子龙,常山真定(今河北省正定)人。身长八尺,姿颜雄伟,蜀汉名将之一。
12、典韦:典韦(?-公元197年),陈留己吾县(今河南商丘市宁陵县己吾城村)人。东汉末年曹操部将,相貌魁梧,臂力过人。本属张邈,后归曹操。曹操征讨吕布时被募为陷陈,表现英勇,被拜为校尉,宿卫曹操。建安二年(公元197年),张绣背叛曹操,典韦为保护曹操而独挡叛军,击杀多人,但最终因寡不敌众而战死。
13、黄忠:忠早年为刘表帐下中郎将,后随刘表之子刘琮降曹,镇守长沙.老将军以70高龄位列“五虎上将”,实至名归。
14、刘禅,生于公元二○七年,死于公元二七一年。字公嗣,小名阿斗,刘备的大儿子,建安二十四年(公元二一九年)立为太子。刘备死后继位于成都,称帝时十七岁。在位期间,由丞相诸葛亮辅佐执政。诸葛亮死后,因信任宦官黄皓,致使姜维从北伐中原的前线撤回汉中沓中屯田开荒。炎兴元年(公元二六三年)邓艾领军从阴平险道奇袭成都,刘禅出位投降,被封为安乐公。
15、王允,生于公元一三七年,死于公元一九二年。东汉末年大臣。字子师,太原祁(今山西省祁县)人。少年时有大志,勤于学习练武。后任豫州刺史,时值大将军何进准备诛杀张让等宦官,而参与谋事。历任从事中郎、河南尹、太仆、尚书令、司徒。曾用连环计与吕布诛杀董卓,后被董卓部将李、郭汜所杀。
16、田丰,河北名士,袁绍的谋士。多谋善断,曾为袁绍出过不少奇谋,但袁绍不用。官渡之战前,他劝袁绍不要攻曹操,袁绍反将其关入监狱。袁绍战败后杀害了他。
17、司马懿,生于公元一七九年,死于公元二五一年,三国时魏国大将。字仲达,河内温(今河南省温县)人。熟悉兵法,多智谋,善于玩弄权术。曾多次出师与诸葛亮斗兵法。曹芳任皇帝时,他和曹爽同受曹睿遗诏辅政,后乘曹爽出城游猎时,发动政变,杀了曹爽,代为丞相,封晋王,执掌国政。死后被孙子司马炎追尊为晋宜帝。
18、何进,生年不详,死于公元一八九年。东汉大臣。字遂高,南阳宛(今河南省南阳)人。因妹妹被选入宫中,后来做了太后,才由一个杀猪的屠夫变成了大将军。汉灵帝死后,将妹妹何太后生的儿子刘辩扶为皇帝,把持朝政。光熹元年(公元一八九年)与袁绍、曹操密谋诛杀宦官,后被宦官张让等十常侍杀死。
19、法正,生于公元一七六年,死于公元二二○ 年,刘备的谋士。字孝直,右扶风(今陕西省眉县)人。建安初年,他与同乡人孟达入川投效刘璋。后献计劝刘备攻取蜀中,立下大功,被任命为蜀郡太守,再献计劝刘备攻取汉中,帮助黄忠用计斩了曹操名将夏侯渊,刘备立他为汉中王、尚书令、护军将军。
马良,生于公元一八七年,死于二二二年,蜀国名士,刘备的谋士。字季常,襄阳宜城(今湖北宜20、城)人。刘备领荆州时任从事,刘备称帝后为侍中。在刘备东征讨伐东吴时,随军参谋,刘备兵败,他也遇害。
21、徐庶,字元直,颍州(今河南许昌)人。天下奇才,早年与诸葛亮,庞统同为好友。曾投刘表,后投刘备任军师,帮助刘备接连打败了曹操。后曹操的另一谋士程昱用计骗徐庶投靠曹操,徐庶因老母被曹操所骗自杀,而痛恨曹操,终生没有为曹操设一条计策。徐庶临别刘备时,推荐了诸葛亮。
22、郭嘉,生于公元一七○年,死于公元二○七年,曹操的重要谋士。字奉孝,颍川阳翟(今河南省禹县)人。最初投于袁绍,见袁绍不重用而离去,经荀 (Yu)推荐为曹操所用。多谋善断,为曹操打败袁绍、袁谭、袁尚,出了许多奇计,封洧阳亭侯。随军征讨乌桓时,因病死于大漠,年方三十八岁。
23、张昭,生于公元一五六年,死于公元二三六年,三国时吴国大臣。字子布,鼓城(今江苏徐州)人。孙策创业时,封为长史,抚军中郎将,极受信任。后任孙权的军师绥远将军,封由拳侯。孙权称帝后任辅吴将,封娄侯。
24、许攸,袁绍的谋士。官渡之战中曾几次向袁绍献计,袁绍不听,反认为许攸与曹操私通。许攸无奈投降了曹操,献计让曹操袭击袁绍粮库乌巢,使袁绍兵大败。后因言语张狂被曹操大将许褚所杀。
25、荀攸,生于公元一五七年,死于公元二一四年。为曹操的谋士。字公达,颍川颍阳(今河南省许昌)人,出身士族家庭。先任汝南太守,后为曹操参赞军事。曾向曹操献计打败吕布、袁绍等。后任尚书令。随曹操攻孙权时,病死途中。
26、荀或生于公元一六三年,死于公元二一二年。字文若,荀攸的侄子。先为袁绍谋士,后投效曹操,参与军国决策,贡献颇大。后因反对曹操称魏公,被曹操忌恨,自杀身亡。
27、程昱,字仲德,兖州东阿(今山东兖州)人。为人多计谋,懂兵法。官渡之战曹操大破袁绍后,程昱又献十面埋伏之计,大败袁军。曾用计将徐庶从蜀国骗来曹魏。赤壁之战时曾提醒曹操防东吴火攻,曹操不听,终致大败。
28、费袆,生年不详,死于公元二五三年,三国时蜀国大臣。字文伟,江夏胝(今河南省罗山)人。刘禅即位时,任黄门侍郎、侍中。诸葛亮出师北伐曹魏时任参军、中护军、司马。诸葛亮死后任军师,不久代蒋琬任尚书令、大将军、尚书。后被降魏的郭循刺死。
29、贾诩,三国时魏国大臣。字文和,武威女姑臧(今甘肃武威)人。善用计谋,先在李、郭汜帐中任谋士,后又成为张绣的谋士。张绣曾在宛城用他的计策打败了曹操,张绣兵败后他则归降曹操。曹操在官渡战袁绍、潼关破西凉马超、韩遂,都用他的奇计。曹丕称帝后,官封太尉、魏寿亭侯。死时七十七岁。
30、董卓,生年不详,死于公元一九二年。东汉末年将领,后任太师。字仲颍,陇西临泺(今甘肃省岷县)人,性情刚猛,有谋略。在剿灭黄巾军时曾被黄巾军打败。昭宁元年(公元一八九年)响应何进号召,以保护皇帝为名率兵进入东京洛阳,废汉少帝,立汉献帝。袁绍等率八路诸侯讨伐时,放火烧了洛阳城迁都长安,自称太师。后被王允与貂蝉所设的连环计所杀。
31、诸葛瑾,生于公元一七四年,死于公元二一四年,吴国大臣。字子瑜,诸葛亮的哥哥,孙权的主要谋士之一。曾多次前往蜀国为使,向刘备索讨荆州。孙权称帝后拜为大将军,领豫州牧。
32、诸葛恪,生于公元二○三年,死于公元二五三年。字元逊,诸葛瑾的儿子,从小就因聪明而知名。孙权很器重,曾任丹阳太守,封都乡侯。孙权死后由他辅立孙亮,任大将军,太子太傅。后因领兵攻魏失败,被孙峻所杀。
33、审配,袁绍谋士。会用兵,善打仗,曾协助袁绍军多次打败曹操。袁绍死后,帮助袁绍儿子袁尚守冀州城,曹操几次破城都无功而还。后城破誓死不降曹操,被曹操所杀。
34、蒋琬,生年不详,死于公元二四六年,蜀国大臣。字公琰,零陵湘乡(今湖南省湘乡)人。刘备自任汉中王时,他为尚书郎。后在诸葛亮丞相府任长史,诸葛亮死后代其执政,为益州刺史、大将军、尚书,封字亭侯,大司马。
35、谯周,生于公元二○一年,死于公元二七○ 年,蜀国大臣。刘禅在位时任散中大夫、光禄大夫。通晓天文,善写书文。邓艾兵至成都时,竭力劝刘禅投降魏国。后被司马昭封为阳城亭侯,在晋国任骑都尉、散骑常侍。
36、庞统,生于公元一七九年,死于公元二一四年,刘备谋士。字士元,襄阳(今湖北省襄樊)人。外号“凤雏”先生,与诸葛亮齐名。刘备领荆州时,任庞统为耒阳县令,在县官位上不理县事,后经诸葛亮、鲁肃再三推荐,被刘备任为副军师中良将。在建安十九年(公元二一四年)与刘备进取川中时,在卉县(今四川省广汉北)落凤坡被刘璋手下名将张任用伏兵乱箭射死,死后追爵为关内侯。
37、阚泽,生年不详,死于公元二四三年,吴国大臣。字德润,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小时好学,因家穷无钱上学,便替人抄书。孙权称帝时,任尚书、中书令、侍中。公元二四二年任太子太傅兼中书令,极有口才。赤壁交战前,替黄忠前去曹营献诈降书,骗过曹操。
38、丁奉,吴国名将。智勇双全,武艺高强,身经百战,功绩卓著。晚年,吴王孙休为帝,孙琳图谋不轨,丁奉设计在腊日大会上诛杀了孙琳。
39、于禁,生年不详,死于公元二二一年,曹操大将。字文则,泰山巨平(今山东泰安)人。弓马熟39练,武艺出众。初在鲍信手下剿灭黄巾军,后归附曹操。参加过攻打吕布、张绣、袁绍的战事,因战功拜虎威将军、左将军。建安二十四(公元二一九年),助曹仁守樊城,不听庞德的进言,适遇大雨,被关羽水淹七军,兵败投降关羽。孙权夺取荆州后,被送还魏国,不久病死。
40、太史慈,东吴名将。弓马熟练,箭法精良。原为刘繇部下,后被孙策收降,与曹魏交战时战死。
41、文丑,袁绍上将,河北名将。与曹军交战时连败张辽、徐晃,后被关羽所杀。甘宁,吴国大将。字兴霸,巴郡临江(今四川忠县)人。起初跟随刘表、黄祖。黄祖兵败被杀后,归降孙权。为著名水军将领,勇猛过人,打仗常冲锋陷阵,一生建立战功无数。曹军进军濡须时,他率敢死队百人,夜袭曹营,大胜而还,未伤一人。刘备伐吴时,被番王沙摩柯一箭射死。
42、吕布,生年不详,死于公元一九八年,东汉末年董卓部将。字奉先,五原(今内蒙古包头)人。素以勇武著称,使一枝方天画戟箭法高超,号称∶“飞将军”,三国时代最优秀的武将。原为荆州刺史丁原的义子,后投靠董卓为义子。王允用连环计使吕布杀了董卓,得到了美女貂蝉。公元一九八年在徐州被曹操擒杀。一生有勇无谋,反复无常,英雄气短,儿女情长。
43、吕蒙,生于公元一七八年,死于公元二一九年,东吴国大将。字子明,汝南富陡(今安阜阳)人。少年时不读书,后接受孙权劝告,读了许多兵书、史书,智勇双全。跟随孙权打仗有功,官拜虎威将军。鲁肃死后,掌管东吴军事,率军暗袭荆州,擒杀关羽父子,名扬三国。杀关羽后不久病死。
44、周瑜(175-210),字公瑾,东吴四英将第一位,庐江舒城人。幼年与孙策相识,结为生死之交。后孙策脱离袁术自立后,周瑜主动投奔孙策。在孙策平定江东的战争中起到了谋士和武将的双重作用,用计谋收服了太史慈。
45、姜维:三国猛将中最有智谋的一位.姜维自幼博览群书,兵法武艺,无所不通;奉母至孝,郡人敬之;后为中郎将,就参天水郡军事. 甘宁:甘宁甘兴霸,东吴第一猛将.水贼出身,使一口牙刀,有气力,号游侠。
46、卫继:继敏达夙成,学识通博,进仕州郡,历职清显.忠笃信厚,为众所敬。
47、曹丕:作为一个统治者,曹丕是个有一定胆识、谋略,又工于心计的人.他更是一个为了权力不择手段,残害手足之人.刘禅:后主刘禅是一个无才无德、昏庸孱弱的庸人.他只知道享乐,不思进取,无所作为.不辨是非,听信谗言,最后落得一个被天下人耻笑的下场.陆逊:他是一位足智多谋、有着高超军事才能的统帅.治国安邦有方,深得百姓爱戴。
扩展资料:《三国演义》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是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全名为《三国志通俗演义》(又称《三国志演义》),作者是元末明初的著名小说家罗贯中。《三国志通俗演义》成书后有嘉靖壬午本等多个版本传于世,到了明末清初,毛宗岗对《三国演义》整顿回目、修正文辞、改换诗文。
《三国演义》描写了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百年的历史风云,以描写战争为主,诉说了东汉末年的群雄割据混战和魏、蜀、吴三国之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最终司马炎一统三国,建立晋朝的故事。反映了三国时代各类社会斗争与矛盾的转化,并概括了这一时代的历史巨变,塑造了一群叱咤风云的三国英雄人物。
全书可大致分为黄巾起义、董卓之乱、群雄逐鹿、三国鼎立、三国归晋五大部分。在广阔的历史舞台上,上演了一幕幕气势磅礴的战争场面。作者罗贯中将兵法三十六计融于字里行间,既有情节,也有兵法韬略。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三国演义
魏:曹操、曹丕、曹植、张辽、司马懿、司马昭、邓艾、钟会;
蜀汉:刘备、关羽、张飞、诸葛亮、姜维;
吴:孙策、孙权、周瑜、鲁肃、吕蒙、陆议、黄盖。
三国(220年-280年)是上承东汉下启西晋的一段历史时期,分为曹魏、蜀汉、东吴三个政权。赤壁之战时,曹操被孙刘联军击败,奠定了三国鼎立的雏型。
扩展资料
后世影响
《三国演义》的艺术成就更重要的是在军事政治描写和人物塑造上。小说最擅长描写战争,并能写出每次战争的特点。注意描写在具体条件下不同战略战术的运用,指导作战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而不把主要笔墨花在单纯的实力和武艺较量上。
如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彝陵之战等,每次战争的写法也随战争特点发生变化,在写战争的同时,兼写其他活动,作为战争的前奏、余波,或者战争的辅助手段,使紧张激烈、惊心动魄的战争表现得有张有弛,疾缓相间。
如在赤壁之战前描写孙、刘两家的合作、诸葛亮、周瑜之间的矛盾,曹操的试探,孙、刘联军诱敌深入的准备等等,在人物塑造上,小说特别注意把人物放在现实斗争的尖锐矛盾中,通过各自的言行或周围环境,表现其思想性格。
如曹操的奸诈,一举一动都似隐伏着阴谋诡计;张飞心直口快,无外不带有天真、莽撞的色彩;诸葛亮神机妙算,临事总可以得心应手,从容不迫。关羽“温酒斩华雄”“过五关斩六将”、张飞“威震长坂桥”、赵云“单骑救幼主”、诸葛亮“七擒孟获”“空城计吓退司马懿”等更是流传极广的篇章。
刘禅,字公嗣,后主。自缚投降。
刘永,字公寿,先主子,鲁王。
刘理,字奉孝,后主庶弟,梁王。
刘辑,理子,奉车都尉,封乡侯。
刘胤,理子,哀王。
刘承,胤子,殇王。
刘封,刘备义子,有武艺,气力过人,副军中郎将。被赐死。
甘皇后,沛人。
穆皇后,陈留人。
孙夫人,东吴宗室。
敬哀皇后,张飞长女,后主皇后。
张皇后,敬哀之妹,后主皇后。
王贵人,敬哀张皇后侍人。
刘璇,字文衡,后主太子。死于乱军中。
刘瑶,后主子,安定王。
刘琮,后主子,西河王。
刘瓒,后主子,新平王。
刘谌,后主子,北地王。蜀灭亡时自杀。
刘恂,后主子,新兴王。
刘虔,后主子,上党王。
诸葛亮,字孔明,琅邪阳都人,丞相,武乡侯,领益州牧。病死于军中,时年54岁。
诸葛瞻,字思远,亮子,行都护卫将军。临阵战死,时年37。
诸葛尚,瞻长子。与父亲一起战死涪城。
诸葛京,瞻次子。
诸葛均,亮弟,长水校尉。
诸葛乔,字伯松,瑾次子,驸马都尉。
诸葛攀,乔子,行护军翊武将军。
诸葛显,攀子。
关羽,字云长,河东解人,前将军,假节钺,壮缪侯。被东吴偷袭兵败被杀。
关兴,字安国,关羽子,侍中、中监军,壮缪侯。
关统,兴子,官至虎贲中郎将,壮缪侯。
关彝,兴庶子,彝壮缪侯。
关平,羽义子。与关羽一起被杀。
张飞,字翼德,涿郡人,车骑将军,领司隶校尉,桓侯。被部下张达、范强暗杀。
张苞,飞长子,桓侯。
张遵,苞子,尚书。
张绍,飞次子,侍中、尚书仆射,桓侯。
马超,字孟起,右扶风茂陵人,骠骑将军,领凉州牧,威侯。
马岱,马超弟,平北将军,陈仓侯。
黄忠,字汉升,南阳人,后将军,刚侯。
黄叙,忠子。
赵云,字子龙,常山真定人,镇军将军,顺平侯。
赵统,虎贲中郎,督行领军,顺平侯。
赵广,牙门将。随姜维出征沓中,临阵战死。
庞统,字士元,襄阳人,司马徽称他为南州士之冠冕。军师中郎将,关内侯。围攻雒县,为流矢所中,时年36。
庞宏,字巨师,统子,涪陵太守。
庞林,统弟,荆州治中从事。随黄权投魏。
法正,字孝直,右扶风郿人,尚书令、护军将军,翼侯。
法邈,关内侯,奉车都尉、汉阳太守。
许靖,字文休,汝南平舆人,善于评价人,太傅。
许钦,靖子。
许游,钦子,尚书。
陈祗,字奉宗,汝南人,许靖兄外孙,侍中守尚书令,加镇军将军。
陈裕,祗子,黄门侍郎。
吕义,字季阳,南阳人,尚书令。
吕辰,义子,成都令。
吕雅,义次子,有文才,著《格论》十五篇。
麋竺,字子仲,东海朐人,安汉将军。
麋威,竺子,虎贲中郎将。
麋照,威子,虎骑监。
麋芳,字子方,东海人,南郡太守。降吴。
孙乾,字公佑,北海人,从事中郎,秉忠将军。
简雍,字宪和,涿郡人,昭德将军。
伊籍,字伯机,山阳人,昭文将军。
秦宓,字子敕,广汉绵竹人,大司农。
夏侯纂,广汉太守。
董和,字幼宰,南郡枝江人,掌军中郎将。
董允,字休昭,和子,侍中守尚书令。
董宏,允孙,晋巴西太守。
刘巴,字子初,零陵烝阳人,尚书令。
马良,字季常,襄阳宜城人,马良眉中有白毛,人称白眉马良,其兄弟五人被称为“马氏五常,白眉最良。”左将军掾,夷陵之战中阵亡,36岁。
马秉,良子,骑都尉。
马谡,字幼常,良弟,为人言过其实,绵竹成都令,越希太守,街亭之战失误,被斩,39岁。
陈震,字孝起,南阳人,卫尉,城阳亭侯。
陈济,震子,城阳亭侯。
孟达,字子敬,宜都太守。
彭漾,字永年,广汉人,阳江太守。
廖立,字公渊,武陵临沅人,长水校尉。被流放汶山郡。
李严,字正方,南阳人,骠骑将军,都乡侯,假节,加光禄勋。因误军机流放梓潼郡。
李丰,严子,朱提太守。
刘琰,字威硕,鲁国人,固陵太守,都乡侯。
魏延,字文长,义阳人,前军师、征西大将军,假节,南郑侯。孔明死后与杨仪不和被杀。
杨仪,字威公,襄阳人,有才干,丞相参军长史,绥军将军。因不满地位被流放汉嘉郡,自杀。
霍峻,字仲邈,南郡枝江人,梓潼太守、裨将军。
霍弋,字绍先,峻子,监军、翊军将军,建宁太守。
王连,字文仪,南阳人,屯骑校尉,领丞相长史,封平阳亭侯。
王山,连子,江阳太守。
向朗,字巨达,襄阳宜城人,左将军,显明亭侯。
向条,朗子,御史中丞。
向宠,朗兄子,中领军。延熙三年,征汉嘉蛮夷,阵亡。
向充,宠弟,射声校尉、尚书。
张裔,字君嗣,蜀郡成都人,辅汉将军,领留府长史。
张毣,裔子,三郡守、监军。
张郁,毣子,太子中庶子。
杨洪,字季休,犍为武阳人,蜀郡太守,越骑校尉,关内侯。
黄元素,汉嘉太守。
费诗,字公举,犍为南安人,谏议大夫。惧罪降魏。
王冲,广汉人,牙门将。
杜微,字国辅,梓潼涪人,谏议大夫。
五梁,字德山,犍为南安人,习儒学,谏义大夫、五官中郎将。
周群,字仲直,巴西阆中人,儒林校尉。
张裕,蜀郡人,善相,州后部司马。
杜琼,字伯瑜,蜀郡成都人,精通究安术,左中郎将、大鸿胪、太常。
许慈,字仁笃,南阳人,善郑氏学,学士。
许勋,慈子,博士。
胡潜,字公兴,学士。
孟光,字孝裕,河南洛阳人,汉太尉孟郁之族。符节令、屯骑校尉、长乐少府,迁大司农。
来敏,字敬达,义阳新野人,来歙后代。父来艳,汉朝司空。官至执慎将军。
来忠,敏子,博览经学,参军。
尹默,字思潜,梓潼涪人,通诸经史,大中大夫。
尹宗,默子,博士。
李撰,字钦仲,梓潼涪人,中散大夫、右中郎将。
陈术,字申伯,汉中人,博学多闻,著《释部》七篇,《益部耆旧传》,《志》,三郡太守。
谯周,字允南,巴西西充国人,中散大夫。
谯熙,周长子。
谯贤,周次子。
谯同,周三子,最像谯周。
郤揖,都督。
郤正,字令先,河南偃师人,揖子,祖父俭,灵帝末为益州刺史。官至令史。
张通,汝南人,殿中督。
黄权,字公衡,巴西阆中人,曾出谋破杜濩、朴胡,杀夏候渊,据汉中。治中从事。不得已降魏。
黄邕,权子。
黄祟,权子,尚书郎。
李恢,字德昂,建宁俞元人,安汉将军,建宁太守,汉兴亭侯。
李遗,恢子,汉兴亭侯。
李球,恢弟子,羽林右部督。随诸葛瞻拒邓艾,死于绵竹。
吕凯,字季平,永昌不韦人,云南太守,阳迁亭侯。为叛夷所害。
吕祥,凯子,阳迁亭侯。
王伉,亭侯,永昌太守。
马忠,字德信,巴西阆中人,为人宽济有度量,镇南大将军,彭乡亭侯。
马修,忠子。
阎芝,巴西太守。
阎宇,有功干,于事精勤,右大将军。
张表,时名士。
王平,字子均,巴西宕渠人,原来市魏将,不受重用投向刘备,为人忠勇而严整,平前监军、镇北大将军,统汉中。后与魏将徐质交锋,临阵阵亡。
王训,平子,左将军,封宕渠侯。
张嶷,字伯岐,巴郡南充国人,为人识断明果。荡寇将军,关内侯。
张瑛,嶷长子,西乡侯。
张护雄,嶷次子,关内侯。
蒋琬,字公琰,零陵湘乡人,孔明称之“社稷之器”,行都护、假节、领益州刺史、大将军、录尚书事、安阳亭侯。
蒋斌,琬子,绥武将军、汉城护军。为乱兵所杀。
蒋显,琬子,有才学,为太子仆。为乱兵所杀。
刘敏,左护军、扬威将军,云亭侯。
费祎,字文伟,江夏人,宽济而博爱,大将军,录尚书事,领益州刺史,成乡侯。被降将郭循所杀。
费承,祎子,黄门侍郎。
费恭,祎子。
姜维,字伯约,天水冀人,好郑氏学,有文有武,督中外军事,大将军,平襄侯。被乱兵杀死。
胡济,镇西大将军。
邓芝,字伯苗,义阳新野人,汉司徒邓禹后代,领兖州刺史,阳武亭侯,大将军。
邓良,芝子,尚书左选郎,阳武亭侯。
张翼,字伯恭,犍为武阳人,左车骑将军,领冀州刺史,都亭侯。为乱兵所杀。
宗预,字德艳,南阳安众人,镇军大将军,领兖州刺史,关内侯。
廖化,字元俭,襄阳人,以果烈称,右车骑将军,假节,领并州刺史,中乡侯。
杨戏,字文然,犍为武阳人,护军、监军,梓潼太守,射声校尉。
张表,尚书,督庲降、后将军。
邓方,字孔山,南郡人,安远将军、庲降都督。
费观,字伯宾,江夏人,巴郡太守、江州都督,都亭侯,加振威将军。
王谋,字元泰,汉嘉人,太常,关内侯。
赖恭,零陵人,太常。
赖厷,恭子,丞相西曹令史。
黄柱,南阳人,光禄勋。
何宗,字彦英,蜀郡郫人,精究安术,大鸿胪。
何双,宗字,有淳于髡、东方朔之风。
吴壹,字子远,陈留人,督汉中,车骑将军,假节,雍州刺史,济阳侯。
吴班,字元雄,族弟,骠骑将军,假节,封绵竹侯。
陈到,叔至,汝南人,名位常亚赵云,永安都督、征西将军,封亭侯。
辅匡,字元弼,襄阳人,右将军,中乡侯。
刘邕,字南和,义阳人,监军、后将军,关内侯。
刘式,邕子,关内侯。
刘武,邕少子,有文才,与樊建齐名,尚书。
卫文经。
韩士远。
张存,字处仁,南阳人,广汉太守。
殷观,字孔休,荆州主簿、别驾从事。
习祯,字文祥,襄阳人,广汉太守。
习忠,祯子,尚书郎。
王甫,字国山,广汉郪人,荆州议曹从事。
王佑,甫子,尚书右选郎。
马勋,字盛衡,巴西阆中人,州别驾从事。
马齐,字承伯,巴西阆中人,尚书。
李朝,字伟南,别驾从事。
李邵,字永南,朝弟,广汉郪人,治中从事。
姚伷,字子绪,阆中人,尚书仆射。
李福,字孙德,梓潼涪人,尚书仆射,封平阳候。
龚禄,字德绪,巴西安汉人,益州太守。
冯习,字休元,南郡人,领军。猇亭之战阵亡。
张南,字文进,猇亭之战阵亡。
傅肜,义阳人,猇亭之战阵亡。
傅佥,肜子,关中都督。死于军中。
程畿,字季然,巴西阆中人,从事祭酒。猇亭之战阵亡。
程祁,字公弘,畿子。
程郁,畿子。
宠羲,巴西太守。
博士仁,字君义,广阳人,将军。降吴。
郝普,字子太,义阳人,零陵太守。降吴。
潘浚,字承明,武陵人,荆州治中。降吴。
刘璋,字季玉,原益州刺史,后降刘备,振威将军。
刘循,璋子,奉车中郎将。
关索,关羽三子。
罗宪。
国英雄人物谱(蜀国篇)
姥爷说历史
2018-01-04
蜀国文官
刘备,字玄德,三国时期开国皇帝。自称是前汉第六代皇帝景帝之子、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这个值得考究,因为中山靖王的后代有五万之多),一心恢复汉室江山,师从大学者卢植,与公孙瓒是同门师兄,为人重义气,手下集结了众多有志青年。黄巾之乱时参加起义军,开始崭露头角,三顾茅庐请得智囊诸葛亮出山,听从诸葛亮建议联合孙吴抗击曹魏,经过赤壁之战打败曹操后,确定了三分天下的局面。
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战略家,外交家,发明家,文学家。蜀国首席智囊,刘备三顾茅庐后出山,致力于辅助蜀汉,官拜丞相、武侯。政治上,抚百姓,示仪轨,约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军事上,赤壁之战大败曹操,多少北伐;战略上,与刘备隆中决策,确定三分天下的战略;外交上,外联吴抗魏;著名作品有《出师表》《诫子书》等;发明了木牛流马、孔明灯、诸葛连弩。诸葛亮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
庞统,字士元,号凤雏,是可与诸葛亮齐名的谋士,与刘备一同入川,于刘备与刘璋决裂之际,献上上中下三条计策,刘备用其中计。进围雒县时,庞统率众攻城,不幸中流矢而亡,年仅三十六岁,追赐统为关内侯,谥曰靖侯。
蒋琬,字公琰,“蜀汉四相”之一,初期不理政事而不被重用,且险些被赐死,经诸葛亮求情开始被重用别得到其悉心培养,后开始屡受提拔,历任尚书郎、东曹掾、丞相长史。诸葛亮病逝后接任其职责,总揽蜀汉军政,沉着冷静,有条不紊的言行,安定了诸葛亮死后众人的危惧之心。
董允,字休昭,“蜀汉四相”之一,三国时期蜀汉重臣,历任太子舍人、太子洗马、黄门侍郎;诸葛亮准备北伐后,担心后主刘禅年纪尚轻,缺乏辨别是非曲直的能力,于是董允为侍中,兼领虎贲中郎将,统率宫中宿卫亲兵,责处理皇宫内的事务。当时,诸葛亮北伐在外,董允在宫中经常敢于匡正刘禅的不当行为,为保持蜀汉后方稳定作出了巨大贡献。
费祎,字文伟,与诸葛亮、蒋琬、董允并称为蜀汉四相,深得诸葛亮器重,屡次出使东吴,屡次被东吴官员言辞刁难,而能据理以答,辞义兼备,被孙权所赏识。诸葛亮死后,初为后军师,再为尚书令,官至大将军,费祎主政时,执行休养生息的政策,增强了蜀汉国力。
马良,字季常,因眉毛中有白毛,人称白眉马良,马谡之兄,马良共有兄弟五人,人称“马氏五常”,而马良是五人中最为出色,因此有“马氏五常,白眉最良”的赞誉。马良与诸葛亮关系友善,曾奉命出使东吴,受到孙权恭敬的接待。刘备称帝后,任命马良为侍中,随同刘备东征东吴,在夷陵之战中遇害身亡。
杨仪,字威公,三国时期蜀汉政治家。初为荆州刺史傅群的主簿,后投奔关羽,任为功曹。一直跟随诸葛亮战斗直到诸葛亮去世。亮生前定蒋琬继任,杨仪仅拜中军师,心生怨言,被削职流放至汉嘉郡。但杨仪仍不自省,又上书诽谤,言辞激烈,最后下狱,自杀身亡。
法正,字孝直,东汉末年刘备帐下谋士,善于奇谋,被陈寿称赞为可比曹操帐下的程昱和郭嘉。原为刘璋部下,刘备围成都时劝说刘璋投降,而后又与刘备进取汉中,在定军山战役中献计将曹操大将夏侯渊斩首。刘备进位汉中王,封法正为尚书令、护军将军。次年,法正去世,被追谥为翼侯,是刘备时代唯一一位有谥号的大臣。
蜀国武将
关羽,字云长,蜀汉五虎上将之一,三国时期蜀国著名将领,桃园三结义主人公之一,随后跟随刘备征战各地。被人称道的事迹有阵斩颜良,千里走单骑,单刀赴会。然而最后被吕蒙打败,败走麦城,关羽去世后,逐渐被神化,清代奉为"忠义神武灵佑仁勇威显关圣大帝"
张飞,字益德,蜀汉五虎上将之一,三国时期蜀国著名将领,桃园三结义主人公之一,官拜蜀汉右将军,刘备登基后,任车骑将军,与马超并列,不同的是张飞手握实权。三国演义中张飞勇猛、鲁莽、嫉恶如仇,实际上张飞历史上也是残暴,喜鞭将士。
赵云,字子龙,蜀汉五虎上将之一,三国时期蜀国名将,蜀汉五虎大将之一。赵云遂义军投靠公孙瓒,期间结识了刘备,不久兄长死后离开,于7年后再次遇见刘备后,开始效力于蜀汉,著名事迹有长坂救主,桂阳拒婚、谏止分封、空营拒曹、谏阻伐吴等,被誉为常胜将军。
马超,蜀汉五虎上将之一,三国时期蜀国名将,官拜左将军,五虎大将之一,与张飞并列。实际上,马超曾经集结割据一方,然有勇无谋,起兵发曹,一败再败,最后投靠刘备。虽然地位很高,实际上一直得不到刘备的重用,最后抑郁而终。
黄忠,字汉升(《蜀志》中作“汉叔”),蜀汉三老将之一,也是蜀国五虎上将之一,初为刘表部下中郎将,后归刘备,并助刘备攻益州刘璋。投靠刘备后,在定军山战役中,面对夏侯渊的精兵良将,黄总推锋必进,身先士卒,将夏侯渊斩杀于定军山,从此声名大噪。刘备称汉中王后,黄总被封为后将军,次年,黄忠病逝,谥曰刚侯。在后世多以勇猛的老将形象出现于各类文学艺术作品中,他的名字在中国也逐渐成为了老当益壮的代名词。
严颜,字不详,蜀汉三老将之一,初为刘璋部下,战败被张飞所俘,宁死不屈,”我州但有断头将军,无降将军也!”不接受投降,张飞敬佩严颜的勇气,遂释放严颜并以严颜为宾客。后续事迹史书未有记载,唐贞观八年,朝廷谥严颜为“壮烈将军”,并追封严颜为忠州刺史。忠州人为了纪念他,将其出生地取名将军溪,所在地名将军村。
廖化,本名淳,字元俭,蜀汉三老将之一,以勇敢果断著称,多次参与北伐活动,击败南安郡太守游奕,射杀广魏郡太守王赟,随姜维防御魏将邓艾、钟会伐蜀。廖化最初为关羽主簿,兵败被吴国俘虏,但用计逃回,随刘备伐吴。廖化是三国演义中经历了魏、蜀、吴整个兴衰过程极少数人中的一个,蜀国灭亡后,廖化被徙往洛阳,于半道病逝,享年七十余岁。
魏延,字文长,蜀汉名将,深受刘备器重,因数有战功被任命为牙门将军,随后又破格提拔为镇远将军,镇守汉中近十年,之后又屡次随诸葛亮北伐,功绩显著。然而因为多次向诸葛亮请求领兵未得到允许而心生不满,与长史杨仪不和,诸葛亮死后,两人矛盾激化,相互争权,魏延败逃,为马岱所追斩,并被夷灭三族。
马岱,字不详,三国时期蜀汉将领,马超的从弟。早年马岱追随兄长马超逆战曹操于潼关。兵败后随马超投奔汉中依附张鲁,后归附刘备。诸葛亮死了以后,魏延、杨仪争权,马岱奉杨仪命率军斩杀魏延。曾率领军队出师北伐,兵败退还,官至平北将军,陈仓侯。
马谡,字幼常,马良之弟 ,三国时期蜀汉官员、将领。初以荆州从事身份跟随刘备入蜀,历任绵竹县令、成都县令、越嶲太守。马谡才气过人,好论军计,诸葛亮向来对他深为器重。然而在诸葛亮北伐时,因违背诸葛亮作战指令,而导致街亭失守,撤军后被诸葛亮斩首。
蜀国美女
黄月英,武侯诸葛亮的妻子,史称其长相丑陋,黄头发,黑皮肤,但才华却与诸葛亮相当,黄月英是东汉末年名士黄承彦的独生女儿,从小耳濡目染,熟读经史,正史上对她没有详细记载,但据民间传说,诸葛亮的成功她的存在功不可没,像木牛流马、羽扇成说、巧鉴夫情皆说明了她的才智过人。
太多了。岂是一个回答可回答完的。我建议你不如问三国演义蜀汉有哪些人物小说没说。比如蜀汉最后一个名将罗宪等。书里就没有……